您现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辽轻头条 > 正文

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不断强化思政引领力,10月28日,学院举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会。学院党委书记石竹青,党委副书记、院长段树斌,党委副书记郝祥云,党委宣传统战部、教务处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备课会。


备课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李兆芳汇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整体情况。青年教师刘梦祺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开展现场教学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赵紫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说课展示,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拆解、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慧颖聚焦课程建设重点任务,全面汇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和打造优秀在线精品课程规划情况。

段树斌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探索,并围绕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方面要求:一要在“精准转化”上出实招。要严格落实“四备”原则和“五统一”要求,深入研究教材体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做好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二要在“改革创新”上求突破。要树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推动教学从“教师怎么教”向“学生怎么学”转变。积极推广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善用视频资源和实践场景,把“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学校发展历史、优秀校友事迹融入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思考起来”。三要在“协同联动”上聚合力。思政课建设并非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家之事”,而需要凝聚各部门、各专业力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

石竹青对本次备课会予以充分肯定,她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办好思政课,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其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文化育人成效。针对下一步思政课建设,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深刻认识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高度的自觉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这项铸魂育人的伟大事业。二是要紧紧抓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这个核心,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要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三是要充分把握集体备课这一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积极发挥集体备课的平台作用,着力打造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